行业搜索引擎
中国民航大学4项科技成果获2024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
创建时间: 2025-05-09 13:30:00         浏览量:26

近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2024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中国民航大学4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二等奖2项,作为参与完成单位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赵慧敏教授团队完成的“时变工况下旋转机械轴承微弱故障诊断与寿命集成预测理论及方法”获自然科学二等奖。该成果由中国民航大学独立完成,针对旋转机械轴承长期服役于时变工况环境,使得监测信号呈强时变、强干扰、极微弱、多源耦合等特点,开展自适应匹配信号特征的微弱故障稀疏表征理论、融合特征驱动的微弱故障智能诊断模型、数模驱动的剩余使用寿命集成预测方法研究,揭示服役工况、性能特征与运行状态之间的深层次时变关系,不断完善和丰富旋转机械轴承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理论,为突破时变工况下旋转机械轴承早期微弱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难题提供了理论方法支撑。8篇代表作发表在IEEE会刊、中科院一二区等期刊,7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受到多个国家、地区学者的高度评价与广泛引用。

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郭润夏教授团队完成的“民机典型部件剩余寿命预测和健康管理关键技术及应用”获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成果由中国民航大学和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协同攻关,聚焦民用飞机维修保障体系建设的重大需求,攻克微小时变故障隔离晚、剩余寿命预测精度低、维修工程管理能力弱三大技术瓶颈。科研团队创新研发了时变微小故障在线精确诊断技术、解析建模与数据驱动融合的长周期剩余寿命预测技术,并提出了面向预测性维修模式的维修工程管理APS理论,构建了民用飞机综合保障技术体系。该成果纳入中国民航CCAR-66R3标准,完成了2万余人次的技术培训;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软件著作权19项,出版专著1部,多篇高水平论文发表于IEEE Trans等期刊。基于项目成果研发的多个业务系统已在航空公司和MRO企业落地应用,近三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4亿元,初步构建起“故障诊断-寿命预测-维修决策”全链条技术体系,为民用飞机维修保障能力提升和国产大飞机商业运营安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另外,学校作为第二完成单位,科技创新研究院闫浩、郭一博参与完成的“航空航天高可靠性高密度互联印制电路板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成果获得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学校作为第三完成单位,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王蕊、孙辉参与完成的“复杂环境无人机遥感智能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获得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近年来,中国民航大学加强科技成果的凝练和报奖工作的组织,取得一系列突破,连续3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奖。

来源:中国民航大学

来源:中国民航大学
低空经济资源网

低空经济资源网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搜集。如有侵权,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内容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快速链接
QUICK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