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西新闻3月22日电 (赵帅 蒋季莲)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西桂林市象鼻山景区、两江四湖景区、东西巷等景区景点人头攒动,城区各主干道车辆川流不息。
“起飞!”随着桂林市公安局治安巡逻警察支队无人机小组民警按下遥控器,数台无人机缓缓升空,按照既定航线开展空中巡逻,人员密集的街道、景区、商业街情况实时回传,清晰呈现在遥控器屏幕上。
图为警用无人机小组开展日常训练。桂林市公安局供图
近年来,桂林市公安局深入推动“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落地见效,将警用无人机建设应用作为推动公安工作现代化的有力抓手,不断推动警用无人机在公安工作中出成效、上台阶。目前,全市共配备无人机120余架,桂林市38个城区派出所完成了警用无人机、持证飞手配备,为桂林平安建设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
2024年12月下旬,灌阳县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案发后犯罪嫌疑人潜逃至大山里,由于海拔落差大、地形复杂、树林茂盛、灌木丛生,搜捕工作难度较大。当天傍晚,灌阳县公安局无人机中队迅速赶到现场开展无人机搜捕工作。在无人机的助力下,嫌疑人在黑夜中的一举一动、逃窜路线都清晰地呈现在抓捕民警的侦查视野中。很快,嫌疑人被无人机精准锁定并被成功抓获。
案件的快速告破,得益于警方运用警用无人机高空侦查优势辅助侦查破案。近年来,桂林公安坚持以科技强警、科技赋能为指引,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利用警用无人机有效突破空间、地域、范围限制的优势,融合地面警力协同作战,将视角延伸到郊外空旷地域、深夜老街小巷、深山老林等死角盲区,精准锁定违法犯罪行为,并进行有效打击。据统计,2024年以来,警用无人机累计协助搜捕、抓获各类案件犯罪嫌疑人30余人。
除了在侦查搜寻、打击罪犯方面功勋卓著,警用无人机在救援抢险中也屡立奇功。
今年1月5日21时许,桂林市公安局临桂分局五通派出所接到群众求助称,其75岁的母亲于当天10点离家后未归,家人焦急万分。此时,距离老人出走已经过了将近10小时,老人患有疾病且行动不便,晚一分钟找到,就多一分钟危险。五通派出所赶紧请求派出突击一队无人机组员赶往五通镇加入搜寻。警员们以失踪老人的家为中心半径一公里为范围进行无人机搜索,经过1小时的搜查,最终在一处离中心点700余米的芭蕉树丛中发现了走失的老人。
图为警方运用无人机巡逻为大型活动保驾护航。桂林市公安局供图
在重大灾情的抢险救援中,无人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6月中旬,桂林遭遇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多名群众被困。6月19日,治安巡逻警察支队无人机小组协同山地水上救援组深入安新小区及周边受洪水围困区域,持续救援达8个小时。利用无人机定位精准的特性,及时精准投送药物及食品至群众所需之处,同时与山地救援组紧密配合救援群众,共救出老人、小孩等受困人员140余人。
确定方位之准、救援速度之快,是警用无人机在救援抢险工作中的显著优势。自2024年以来,全市警用无人机累计完成救援任务12次,救助群众300余人。
“警用无人机应用覆盖社会治安管理、案件侦查、交通管理、活动安保、巡逻防控等警务实战各个领域,在快速机动反应、弥补侦查盲区、节省警力资源等方面,为公安实战提供了有力支撑。”桂林市公安局治安巡逻警察支队一大队有关负责人说道。
作为世界级旅游名城,桂林每年都有各项赛事和大型活动举办。针对大型活动安保等场景,桂林警方利用警用无人机开展空中巡航,并通过无人机“喊话”,提醒活动中的人员注意各类安全意识。2024年至今,已完成了马拉松、“三月三”、桂林“4.25漓江保护日”、桂林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无人机空中管制任务20余次,有力保障了各项赛事及大型活动的顺利进行。
桂林公安积极探索智慧警务运行新模式,致力打造“无人机+警务实战”应用新格局,在指挥调度上,构建市、县、所三级指挥中枢,将无人机融入“信息、研判、决策、行动、反馈”的“指挥链”,目前全市公安机关警用无人机实现平台统一调度。在人才培养上,选拔有相关技能特长的民、辅警,通过专业机构培训考取警用无人机航空器操控员执照,目前全市持警航证飞手近130人。与此同时,桂林市公安局治安巡逻警察支队成立了无人机小组,每周进行实战训练,针对人员密集的道路和居民区进行巡逻防控,模拟对固定目标进行搜捕,追踪移动目标等。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全市警用无人机飞手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推动基地建设,完善机制建设,强化数据赋能,依托大数据平台,建设无人机与地面移动警务终端之间的数据共享平台,为加快提升公安新质战斗力提供有力支撑。”桂林市公安局治安巡逻警察支队负责人表示。
来源:中国新闻网
